姐弟介绍


关键字:
导演:阿诺·戴普勒尚
编剧:阿诺·戴普勒尚 / 朱莉·皮耶尔
语言:法语 / 希伯来语
影片别名:兄妹 / Brother and Sister

故事围绕一对年近五十的姐弟展开——爱丽丝是演员,路易斯是教师和诗人。他们不再互相交谈,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躲避对方,但父母的去世将迫使他们走上歧途。

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(提名)阿诺·戴普勒尚

姐弟

姐弟

姐弟


姐弟豆瓣热评

  • 又是一部或许只有戴普勒尚才能拍出的法式伦理抓马电影。按寻常拍法,姐弟间如此“深仇大恨”的原因理应在后半程通过充分的闪回(或其他形式如旁白+书信等)揭示出来,但戴普勒尚继承的恰是法国新浪潮的非连续性哲学(当下状态才是重点),他就是拒绝给你一个清晰明确的原因/原委,而是将其切分打乱、丢掉一些碎片,再插入到影片各处,让你自己拼接与琢磨。比及导演前几部作品,本片其实并未在结构上做特别大胆又精巧的编排(大体上还是以顺时线性叙事为主),但正是那些时而闪现的断裂、空白与时序上的小错位,让影片变得更加未知难测,部分诙谐情境甚或超现实段落(如男主嗑high后在城市夜空中飞翔,直到医院母亲病房窗外,很夏加尔,也令人忆及[生人勿进])及玛丽昂·歌迪亚+梅尔维尔·珀波的精湛表演也让这个比较矫情的故事有趣了起来。(8.0/10)
  • 倍受诟病姐弟之间莫名其妙的强烈恨意,却恰恰是我觉得最哽咽的——常年的情绪沉积,不见源头,也不知终点,无尽的深渊中,只有情绪本身是有价值的。姐姐曾经的嫉妒只轻如羽毛,但在故事之时已经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了,弟弟只是想象中的假想敌,她的恨是被架空的。她害怕的并非见到他,而是见到真实的他,她害怕自己的感情的构建只是她自己的虚构,她害怕自己毫无意义。而父母的行将就木,既是迫使他们一次次偶遇交锋——第一次姐姐戏剧性晕倒,第二次就能和他搭话,第三次就是面对面和谈,驱促他们面对真实的彼此;又是宣告他们家庭等级即将瓦解。最后同床共眠正是精神上的交合,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表演。他们唯一能理解彼此的人,是精神的柏拉图,真是扭曲又迷人的关系。虽然结局的“放弃”非常表面而流俗,但正是他们曾经所谓中产生活的虚无。
  • 姐姐是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,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天之骄女。弟弟是从小到大都活在姐姐光环下的loser,甚至要在每年自己生日的时候被迫接受父亲的pua教育。谁承想,野百合也有春天,一个凡小子突然变成了大作家,分却了聚焦在姐姐身上的光芒。姐姐的嫉妒心作祟,自尊心受挫,坦率地承认自己内心对弟弟的厌恶,二人分道扬镳。多年以后,双亲去世,留给彼此的亲人已然不多,姐姐突然发现,相较于亲情,事业好像没那么重要了,剧院可以不要,舞台也可以不要,甚至能去自己的崇拜者那种阶层里生活。过去那几年的失衡心态,真是不堪回首。
  • 剪辑编排稀碎,浪费了这么好的表演,但是谁哭得狗喘气我不说。两个极度自恋易碎的职业,作家弟弟和演员姐姐,永远知道如何用刻薄捅刀,用嫉妒剜心,渗出的血却是同源。这些未经审视的创伤就像定时炸弹,一听他的名字就流鼻血,只是远远看到他的轮廓,就触发trigger倒地,如果这时候还有双亲逝世、儿子暴毙和巡回表演一起像冰雹砸来,拔管跳楼服药过度抑郁选一个,不死也掉一层皮。just burn the vessel,悲悯是我爱的方式,而恨,是支撑我对抗世界的力量,抽去了它,我便如枯枝倒地——为了活下去,我不原谅。
  • 戴普勒尚不是第一次拍家庭剧类型,之前在《国王与王后》和《圣诞故事》中早已尝试过。此次描写一对彼此憎恨、水火不容的姐弟,却将其憎恨的原因悬置。尽管有这个最大的悬念,但是对亲缘关系的处理浮现出乏味平庸的倾向,也许是缺少了以往作品中那些顺手拈来的类型情节嵌入(只有一场惊悚的车祸,男主吸毒后在巴黎上空飞翔的勉强算上),无法与中产家族内部对峙叙事产生对比反差,沉闷感也如影随形。除了没有缘由的憎恨,至亲的临终关怀、基督教与犹太教,以及诗歌引用,成为了剧情主线外的偶尔点缀。
  • 不仅仅是姐弟,整个家庭亲缘与人物关系之间的相互纠缠被刻画得十分迷人,越是至亲便愈加歇斯底里的抓马,彼此之间相互在意的程度决定了有多少极致性的伤害与痛苦,若即若离的血缘磁场,欲想修复的陌路殊途,每一次情绪的爆发都是与真实进行共情式的宣泄。曾经的误会与嫌隙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积累-放大-直至爆发,当父母的离世成为重新交流的引力牵引时,才发现你是亲人,也是仇人,更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牵绊与固执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

你也许会喜欢这些

哈罗俄亥俄[英语]哈罗俄亥俄
凶草奇谈[普通话/国语]凶草奇谈
神秘失踪[荷兰语 / 法语 / 英语]神秘失踪
骨骼[]骨骼
解夏[日语]解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