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蜂人
豆瓣评分:8.3

养蜂人

又名:O melissokomos / The Beekeeper
主演:马塞洛·马斯楚安尼 / Nadia Mourouzi / 塞尔日·雷吉亚尼 / Jenny Roussea / Dinos Iliopoulos
导演:西奥·安哲罗普洛斯
类型:剧情片 年代:1987
地区:法国, 发布:2015-06-20

养蜂人介绍



电影从异常沉闷的养蜂人斯皮罗女儿婚礼开始,婚礼结束后斯皮罗依旧跟着养蜂人的队伍南方放养蜜蜂,他已经习惯这样的飘泊,所以他准备告别家人,从此独自在路上。半道上他遇到了失恋的少女搭车,他好心让无处可去的少女在旅馆住了一夜。继续上路的他遇见了儿时的玩伴,他们追忆着年轻的日子,同时他在少女青春的张扬和活力里重新有了生命存在的确定,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,有着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的冲动。然,相聚是短暂的,当少女再度上路的时候,斯皮罗内心涌动着太多的伤感,他明白对于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依恋的了,于是,在阳光下他打开了所有的蜂箱…….


养蜂人

养蜂人

养蜂人


养蜂人豆瓣热评

  • 寂静中,我恍惚听到一只蜜蜂青铜般嗡嗡的鸣响。于是我走来跪在隐士的蜂房边——我说出我的祈求:请赐我你的蜂蜜吧,保佑我的舌头有韵律,诗意,和歌声。倘若真如诗人安达菲在《蜜峰》里所说——蜂蜜便是艺术,那么彻底失去「信仰」的《养蜂人》无疑在生产「蜂蜜」这项劳动上体味到了绝望。这部充斥着悲观色彩的作品或许也折射出安哲在艺术创作上的困境:爱而无能。于是,他只能依赖漂泊之人的生活来维持着一种仪式感。但在空荡荡的电影院里,怅然若失的老父亲吻的并不是真正的女神,而是又一个如女儿般注定要离他而去的替身。我听过一个传说,一只罕见的蜜蜂被一位隐士——苦行者——养在一个森林之魂中的蜂房里,这只蜜蜂产的蜜香醇无比,要是被抹在一个诗人撅起的嘴唇,便使她变得深刻;要是用来舒缓一位艺术家的眼睛,巴勃罗毕加索便有了生命和呼吸。
  • 安哲属于那种自我美学风格独树一帜,却可以尝试各种题材的大师导演。其实从文本讲,虽然《养蜂人》依旧是在讲导演一贯“公路”的主题。但影片中这对老少搭档,却更像是古典欧洲与美国嬉皮士的碰撞,因此本片也在其作品序列里,具有特殊性。人到晚年的斯皮罗用逃跑来苟且这无所依恋的人生。但少女的出现,让他在装向饭店橱窗时重新找到了生命力。但终究思想的鸿沟让他无法如少女那版洒脱,当他开始产生情感,也是对方离开之时。他再次陷入孤独,而这又是必然。安哲用一段“洛丽塔”式的奇情故事,诉说了希腊一代人注定孤独的人生,而时代的发展或许将重获生机,而历史的局限决定了他们注定是那些被抛弃的人。
  • 观影门槛骤降让人实在不适应,剧情无比的好理解,一个为了养蜂而四处漂泊的老年养蜂人和少女的一段情,少女如蜂般尾随又到了季节就离开。四处漂泊何以为家,失去了女儿、妻子又失去了少女的老人终于丧失了一切的希望,看不到走走停停的目的何在。两人年龄差太多了,舞台上两段激情戏,铁轨旁的拥吻看的我十分不适。不用这么重口味,就跟个公路电影一样看看老朋友去去旧影院也挺好也能感受到孤独,破旧的街道烟雾缭绕,镜头缓慢凝重拉伸移动就足够让人喜欢了。空荡荡的旧房间里放着现代迪斯科,依旧能感到贾樟柯从中学了不少。手指敲击出暗号,政治革命终于不再是故事的重心而成为了一个无需多言的背景
  • 真·一言难尽。。所以女人们的爱情都是在找一个能带自己走的男人吗?可是我呀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往哪里走(拉倒吧你没女人纯粹是因为矮穷矬)。。“怎么有点悲凉的感觉啊,你唱首歌吧”“我不会什么歌。”电影要停在老男人独自坐在电影院舞台上这个镜头吗?当然不,安哲老师可是要赤裸裸呈现无可慰藉的那种人。所以短暂字幕之后播放器自动跳到了《哭泣的草原》,我还以为是结尾的提升:一群人走来,画框之外的人质问,你们是谁,从哪里来?我们是希腊人,被迫离开家园。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:你们要到哪里去?——无处与到处。
  • 只记得一个镜头。两人在废弃电影院门口拥吻,热烈,镜头后拉,火车经过,少女走进屋子,留下斯皮罗,一个人在灯下。虽然只有一个镜头的记忆,但影片此刻却充满了我。怎么对抗消逝的时间?怎么肯定生命的意义?家庭、友人、旅程,活着的,死去的,在衰老面前,都被消解成星星零零的记忆,而记忆又把当下的时间全部稀释掉了。少女的出现,不是让生命重燃火焰,而是对逝去的强烈确定。终于无路可走。“攀上胡椒树,想采摘胡椒,胡椒枝断了,什么也没采到”,不知年老的马斯楚安尼,演这部片子,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。
  • 这是发现型叙事,亦是人物所约束的既定叙事;除去开场婚礼调度,摄影机所记录的,超出观者的“已知”,却一直是主体人物所“接受”的,所“熟悉”的,所“具有”的对象/运动,全然不及后期的空间雕琢,环境叙事最后一幕,从概念隐喻上可视为“明确的动机外力对一个秩序系统的破坏”,这种“动机”是亲切的,在语境中化为内在“失去”意识叠加的正反馈调节;值得提一下的是面对最终的告别,两个主体形成的行为差:消失于暮色铁轨的女孩,是如此轻洒优雅,显然又是一重“叠加”
上一篇:
下一篇:

你也许会喜欢这些

亲爱的温迪[英语]亲爱的温迪
甘地传[英语]甘地传
恩人[英语]恩人
2012美国悬疑惊悚《踪迹难寻/夺命追踪》BD1080p.中英双字[英语]踪迹难寻/夺命追踪
黑暗中的孩子们[日语 / 泰语 / 英语]黑暗中的孩子们